新闻动态

达成了新世界「再融资协议」乃「铁索连舟」之策

         发布日期:2025-07-05 20:53    点击次数:196

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近日,新世界宣布,终于与各大小银行达成882亿港元的「再融资协议」。这次银团贷款的安排涉及多个不同期限的银行贷款,其中最早到期的为2028年6月30日。

早前,有传指某些外资行,包括几间日资银行起初拒批贷款。及后,个别小型银行如南商及集友等当初亦拒批。在另一边厢,有传内地官员接见郑家纯,对新世界的「再融资」表示关注,并明白新世界若与银行谈判破裂,或银行要「剃头」(haircut,即借贷款金额需要打折展期,并把损失拨备) 的话,将会对香港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故此希望这「再融资」可以顺利完成。

笔者从不同渠道得知,金管局对这件事亦高度重视,并有金管局官员致电给各银行的高层,追问批核的情况,还有「温馨提示」,说明银行如最终否决这「再融资协议」的话,需要作出解释。这种「温馨提示」当然是表明有关当局希望乐见其成,但反过来来说亦是金管局官员的一种「免责」之说法,审批与否始终是「商业决定」,金管局只是监督进度,一切尽在不言中。

筆者认为,新世界的「再融资协议」在有关当局的「温馨提示」及「积极监督」之下完成,只是勉强把大问题暂时压下去,非长久之道:

● 据悉,新世界的「再融资计划」,只把上市公司物业资产注入银团贷款。这些资产以估值注入,比率为其贷款金额的150%。简单来说,这次「再融资计划」的卖点,就是把原来的「无抵押贷款」变成了「有抵押贷款」,仅此而已。

想深一层,为何当初大家都认为新世界陷入财困呢?就是因为它债台高筑,内地及香港的地产市道低迷,工商物业市场更出现恐慌性拋售,即使把资产按估值打折出售,亦难以沽出。简单来说,集团高负债、利息高企、现金流受压及资产贬值的整个情形没有太大的改变,物业难沽的现状亦持续下去。

可是,整个家族及母公司周大福并没有再为新世界注入新资金或新资产,只是把新世界里当初没有抵押的资产打包放在银团贷款里。换句话说,本来银行贷款及公司债都属于「无抵押」的一类,但现在已经团贷款则变为「有抵押」,即有处置集团资产的优先权。

值得留意的是,母公司周大福或其家族成员,亦没有为这笔贷款签下任何担保。银行经几个月以来的努力,最终并没有得到任何新资金、新资产及担保,新世界的整个财务状况亦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 从另一个角度看,拖延亦可能是一个办法。但我们要首先搞清楚,普遍香港地产商或物业投资者「债台高筑」、「因利息高企及租金回报率低而入不敷出」及「急售套现下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到底是「周期性问题」,还是「结构性问题」。

「美元利息高企」算是「周期性问题」,但这「周期」未免太长,在可见将来亦有可能因通货膨胀高企而持续下去。这么长的「周期」,其实亦已逐渐成为「结构性问题」了。

其次,香港工商物业空置率高,回报低而价格大幅下挫,更明显是「结构性问题」。办公室需求因「在家工作安排」、「网络化管理」及「虚拟办公与会议」越见普遍而下滑,香港写字楼空置率持续高企。临街店铺因港人北上消费、内地游客消费模式改变及网上购物风气越见流行等等因素而出现倒闭潮。早年,香港工商物业价格被「炒高」,在太平盛世下,租金再昂贵,亦远不及物业价格贵,租金回报率一向偏低。如今,利息高企下,工商物业租金下滑及空置率上升,这双重打击早已经让香港业界陷入深渊。

当我们面对「结构性问题」时,依然采用「鸵鸟政策」而为企业的「再融资」,这只是把问题拖延下去,但问题只会越来越大。

● 金管局对业界的「积极有为」,亦会有反效果。银团当中,大小银行的情况不同,亦理应有不一样的「商业决定」。大银行的资产规模深厚,尚有条件拖延。大银行或有可能不愿在此刻即面对巨额损失而先选择先续期,在稍后的岁月里再逐渐为贷款拨备。

至于中小型银行,其资产规模有限,根本经不起大风浪,当面对「结构性问题」时,理应及早保本止蚀。甚至乎,中小型银行在大型银行还有能力支撑的情况下,应该及早抽身离场,这才算是对存户负责任的做法,如今「顾存了业界的义气」,大家「共月进退」,反而相比较上忽略了存户的安危。

有趣的是,某些银行理应抽身离场,但在金管局「高度关注」的情况下通过了批核。就算金管局的原意是什麼,负责致电给银行的官员口才如何了得,免责条款写得怎样的漂亮,其客观现实就是监管机构干涉了银行的「商业决定」,竖立了一个不好的先例。

反过来说,各大小银行的「风管」或「信审」在金管局的「温馨提示」下,算是来了一个「顺水推舟」,并把审批的责任推给金管局。金管局如此高调介入,当贷款出现问题后,若如常向银行问责,则自身明显理亏,肯定会受人诽议。若今后3年 (至最早到期日之前) 对贷款情况不问不闻不表态呢?这便算是没有履行监管的责任。

● 还有,这次「再融资」的所谓「功德圆满」,是把所有银行「捉上船」。原本想「下船」的外资银行及中小型银行错过了唯一的「黄金机会」。

若有中小型银行的借贷款金额较多的话,基本上错过了这次「减债」良机之后,在可预见将来亦未必有能力及空间为其作出足够的拨备。问题越滚越大之后,它们将来所面对的风险及损失肯定会上升。明明这次可以「安全下船」,却要继续陪大银行闯关。敢问中小型银行有条件可以经得起这场风浪吗?

至于不大情愿的外资银行,迫使其“上船”亦其实对大家没有好处。在未来的日子里面,它们会否继续就范呢?在最早到期日之前,银团贷款尚有一些财务合规要求,若新世界的经营情况转差的话,任何重大不合规的豁免,都需要全员同意才能通过,否则便算是违约。可是,这些外资银行本来就不大愿意参与,在未来的日子里面又会否继续作出支持呢?我们当初又何必要求一些“不同心”的“船员”留在“船上”呢?这不是会增加更多变数吗?

总的来说,这次大小银行共同参与新世界「再融资协议」,只能算是一起把问题压下去,并继续拖延。在积极的方向上去想,这可以避免新世界高达1,600亿港元之负债发生即时违约的情况。大银行尚可以在稍后几年,逐步增加拨备,以消化潜在的损失。若我们等到美元利息大幅回落之时机,「两大结构性问题」,至少去其一,情况可能会有好转之可能。

可是,任何决策都不可能没有成本。既然新世界没有再获得新资金或被注入新资产,郑家及周大福也没有额外提供担保,即这「再融资协议」所付的成本,就由各大小银行顶上。所有银行持有的资金,皆从老百姓的存款而来。换句话说,达成这次「再融资」付出成本及承担额外风险的,其实是一各大银行的存户。当然,这笔银团也获得了新世界的资产抵押,算是比公司债投资者优越。

这种把各大小银行捆绑在一起的做法,形同「铁索连舟」;表面上稳固了,但于可见将来的风险却会大幅增加。

文:寒柏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11选5每期必中4个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